五谷豐登,瓜果飄香,稻菽卷起千層浪。這是希望的田野,這是豐收的中國!以“慶豐收、感黨恩”為主題,9月23日,農歷秋分,我們迎來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3年來,豐收節逐漸成風化俗、深入人心,成為億萬農民自己的節日、中華農耕文明的符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窗口。(9月22日《人民日報》)
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的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個全國性的重大節日,是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設立的。今年,《鄉村振興促進法》以法律的形式將中國農民豐收節固定下來,再次彰顯了黨和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辦好今年的豐收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深刻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接下來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告別了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辦好今年的豐收節,一個核心要義就是進一步激發農民群眾奔向美好生活的干勁,匯聚全黨全社會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要以豐收節為契機,向偉大的中國農民致敬。農事最辛勞,農民最辛苦。農民的奮斗,農民的創造,驚天動地。億萬中國農民以其樸素勤勞、善于創造的精神品質,托舉起中國農業發展和農村改革的巨大成就。致敬農民、禮贊豐收,就是要感恩農民的辛勤付出、勞動創造,營造崇尚勞動、尊重農民的時代風尚,樹立“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的價值追求,不斷提升了廣大農民的榮譽感和自信心。
要以豐收節為載體,激發農民群眾的創造性。通過舉辦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動,突出百年歷程、為農惠農、城鄉共慶、文化底蘊、市場導向五個方面,充分展現“三農”在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責任擔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穩健力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引導農民群眾在共享歡樂喜悅中感黨恩、跟黨走,進一步激發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豐收節的主角是農民,也是全民的節日。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孕育了燦爛厚重的農耕文明,滋養了華夏兒女勤勞勇敢、團結奮斗的精神。把各方面力量和資源匯聚起來,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需要讓億萬農民和社會各界在歡慶豐收中凝心聚力,接續奮斗、砥礪前行,譜寫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新樂章。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