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在地球外發現生命之源,說明真有“外星人”嗎
“首次在地球外確認生命之源存在”,近日上了熱搜第一。
日本發射的一個太空探測器,從“龍宮”小行星上帶回的樣本中,發現了生命起源物質——氨基酸。
這是人類首次在地球以外發現氨基酸,有望幫助解開生命起源之謎。
這一發現意味著什么?真能解開生命起源之謎么?在普遍的印象中,日本不算是航天大國,這次算彎道超車了么?
大家好,這里是狐度工作室。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1
先來了解下這次發現的基本情況——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相當于咱們的航天局,6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20年返回地球的“隼鳥2號”探測器,其帶回的小行星“龍宮”樣本中,檢測出了有機物氨基酸,而且多達20種以上。
目前已確認的有4種,包括異亮氨酸、纈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
這是人類首次在地球外發現氨基酸,對一直在探尋生命起源的科學家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而據日本媒體報道,從“隼鳥2號”返回至今,科學家在對“龍宮”樣本的解析中,發現還可能存在水和其它有機物。
當然了,這些只是初步的結論,按照通常的做法,科學家們會將所有的發現匯總,集結成論文發表出來。
到時候就能知道更多細節了。
所以,為啥說發現了氨基酸,就能解開生命起源之謎呢?在外太空存在氨基酸,又能說明什么?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被一個哲學問題困擾——我們是誰,從哪里來。
用科學的解釋來說,構成生命基礎的氨基酸,到底是怎么來的?是在地球上自然孕育的?還是通過某種途徑,從太空其它星球過來的?
學界一直有個猜測,地球上最原始的氨基酸,是隕石撞擊后帶來的。之前在對隕石的檢測中,多次發現過氨基酸。
只是由于年代久遠,無法確定這些氨基酸,是隕石本身就有的,還是和地球上的土壤和空氣接觸后產生的。
最近十多年的太空探測,除了探索潛在的人類居住地,尋找生命物質存在的痕跡,也是重要任務之一。
但從月球和火星上取得的樣本中,目前都沒有發現生命物質的存在。這次在“龍宮”上檢測到氨基酸,進一步佐證了生命起源于太空的假設。
不過,外太空中發現氨基酸,并不表示外太空中存在其他生命。有沒有“外星人”,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需要更多的太空探索去驗證。
2
日本的小行星探索計劃始于本世紀初。
2003年,日本第一次發射了“隼鳥1號”,目標是在地球和火星之間飛行、直徑500米的系川小行星。
給探測器取名“隼鳥”,是兩位日本科學家提議的。因為探測器在取樣過程中,和小行星的接觸時間非常短,就像隼鳥捕獵一樣快速。
2010年,“隼鳥1號”比預定計劃晚了3年,才帶著樣本返回地球。可惜在系川小行星土樣中,沒有檢測出有機物、碳元素等與生命有關的物質。
2014年12月,日本再次發射“隼鳥2號”,目標換成了一顆叫“龍宮”的小行星。
“龍宮”直徑900多米,距離地球最遠3.4億公里,最近只有200萬公里,同樣在地球和火星之間飛行。
日本給它取名“龍宮”也是有寓意的。
日本民間故事中也有類似《西游記》的故事:一個叫浦島太郎的漁夫,機緣巧合之下騎著烏龜來到龍宮,后來帶著一個神秘的盒子回到了岸上。
象征“隼鳥2號”不遠萬里前往“龍宮”采樣。
了解一點太空知識的應該知道,探測器登陸外星球,最大的障礙在于引力。比如說,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探測器著陸很容易被反彈回來。
小行星的引力更小,探測器沒法完全著陸。那“隼鳥2號”要怎么采樣呢?
答案是間接采樣。
“隼鳥2號”著陸后快速上升,同時向“龍宮”發射子彈,收集濺起的噴射物;而后“隼鳥2號”在“龍宮”上空500米,投放裝有炸彈的撞擊器,待炸藥爆炸炸出一個大坑后,著陸收集坑里的土樣。
兩次采樣分別收集了“龍宮”表面和深層的土樣,能更精確地研究小行星的土壤環境。
2020年12月,在太空中流浪了7年多后,“隼鳥2號”的回收艙帶著5.4克土樣,成功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荒漠中。
“隼鳥2號”并未就此停止腳步,它在剝離回收艙后變更了飛行軌道,飛向另一顆更遠的小行星,開啟又一輪太空旅行。
3
在大家的普遍印象中,日本并不算太空強國。
至少在探月和登陸火星上,日本都沒有明確的計劃,別說和中美兩大強國比了,甚至不如印度來得野心勃勃。
這次算后來居上么?
的確,自上世紀開始太空探索后,各國都將精力放在兩大目標上——月球和火星。一個離地球最近,一個被認為最適合人類移居。
像“龍宮”這樣的小行星,通常不是太空探索的重點。畢竟從功利的角度來說,小行星首先是太多了,光太陽系就有112萬顆,毫無稀缺性;太小也不適合登陸,更別說人類移民了。
但研究小行星本身很有價值。
小行星多是更大的星體爆炸或被撞擊形成的,對研究太陽系起源有重大意義;而且小行星對地球是一大威脅,探索小行星或許能幫助人類,找到避免它們撞上地球的方法。
比如“隼鳥2號”在取樣時,在“龍宮”上炸出了一個坑,雖然未明顯改變它的軌道,但是一次積累經驗的嘗試——
將來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改變可能撞擊地球小行星的軌道。
日本選擇小行星還有一個原因——省錢。
比起探月和登陸火星,動輒數十億上百億的投入相比,探索小行星的投入要少很多。
就拿“隼鳥2號”來說吧,它有500來公斤重,體積只有2立方米,比登陸月球和火星的探測器小多了,成本也低很多。
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隼鳥2號”的技術含量一點不低,該有的高科技設備它都有。
據日本媒體報道,“隼鳥2號”的開發和制造有兩三百家企業參與,其中大部分是日本企業。這次累積的技術和經驗,對日本航天產業的發展是一大助力。
除了日本,美國也將目標瞄向了小行星。
2016年9月,NASA發射了“歐塞瑞斯號”探測器,前往“貝努”小行星上采樣。“歐塞瑞斯號”目前已完成采樣,預計在2023年返回地球。
在已知的范圍內,與月球和火星相比,小行星的價值更小,但其潛在的礦藏價值不容小覷。
誰也說不準,小行星不會成為下一個太空探索爭奪地。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