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熱銷900億,養老理財能“養老”嗎?
養老理財試點已滿一周年。2021年9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隨后在12月,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和光大理財發布首批4款試點養老理財產品。到今年2月,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四地四機構”擴展至“十地十機構”。
中國已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5歲以上人口已經占到13.5%。與老齡化趨勢相對應的是,養老金體系壓力和居民財富管理的需求加劇。以個人為主導的養老第三支柱地位逐漸凸顯,養老理財試點順勢而出。
從去年發行至今,試點養老理財產品銷售表現不俗。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目前9家理財子公司已發行48只養老理財產品,累計募集規模超900億元,在產品設計、費用收取等方面有明顯的養老及普惠特征。從業績表現來看,試點養老理財產品也較為穩健。
養老理財試點剛滿一年,就實現了從0到近900億元的進展,效果遠好于此前其他養老金融產品的試點情況。“養老理財試點總體開端良好,進展順利,下一步將在充分總結的基礎上,研究適時進一步擴大試點的范圍。”7月30日,國家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表示。
養老理財產品不失為觀察養老體系變革及理財機構能力的一個切口,在老齡化社會到來、人人為養老謀劃的當下,商業養老金融的發展既是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的新業務機遇,也涉及千家萬戶養老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圖/IC
養老理財認購熱
今年9月,80后徐昕花20萬元買了一款試點養老理財產品。她在北京工作,去年底關注到首批養老理財產品發行,由于當時北京并不屬于試點城市,她沒能買到。
從今年3月起,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地區擴大至北京、沈陽、長春、上海、武漢、廣州、重慶、成都、青島、深圳十個城市,試點機構也增加為工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建信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中銀理財、交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十家理財公司。
在多方對比、咨詢銀行客戶經理后,徐昕在線下網點購買了一家股份行理財子公司的養老理財產品。對徐昕來說,在經歷了上半年資本市場的波動后,她更看重理財產品的穩健性。她購買的是R2中低風險等級、為期5年的封閉型凈值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5.5%~7.5%。“和其他理財產品相比,業績比較基準高一些,而且有政策加持,是我選擇的主要原因。”
在政策支持、各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的積極態度下,養老理財試點進展迅速。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9日,全市場已有48只養老理財產品順利發售,涉及9家理財公司(信銀理財、興銀理財尚未發行),累計募集規模約950億元。僅今年第三季度就有23只養老理財產品正式成立,合計募集金額超380億元。
43歲的林青從去年開始規劃養老,在購買了兩款養老保險后,她在今年又買了養老理財。她買的是R2等級、5年封閉期、業績比較基準為5.8%~8%的產品。由于該產品5年內非特定情況不可贖回,她將手里的資金做了橫向調整,拿出5年內不會動用的一筆錢用來購買養老理財。
“剛發行的時候都靠搶。”林青說,她長居深圳,有長期熟悉的客戶經理告訴她試點城市擴大的消息,隨后搶到了當地第一批理財產品。由于試點額度有限,這款產品發售當天12點前就募集完成,身邊投資者的熱捧讓她一度糾結“是不是買少了”。
一名重慶地區郵儲銀行客戶經理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養老理財“比較火”,在重慶試點后,陸續有客戶前來咨詢,大多在50歲以上,偏好長期穩健型理財。相比于普通凈值型理財,對試點養老理財產品信任度更高,會將長期不用的資金用來配置養老理財。
從購買人群來看,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曾披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50歲至60歲投資者占比達28%,40歲至50歲投資者占比達27%,30歲至40歲投資者占比近20%,中老年人居多。
郵儲銀行理財子公司中郵理財在今年8月發布首只養老理財產品,1天內募集完成30億元。此后第二期發行20億元養老理財,也已提前募集完成。前述客戶經理稱,目前第三期發行日期還未公布,但已有不少客戶希望預約。
各理財子公司養老理財產品銷售業績普遍不俗。工銀理財是首批養老理財試點機構,2021年12月,工銀理財在武漢、成都兩地正式發布“頤享安泰”系列養老理財品牌后,首期募集規模即超30億元。截至9月中旬,工銀理財已面向十地試點發行11只養老理財產品,獲得超8萬人次客戶認購,募集規模超135億元。
光大理財也是首批養老理財產品試點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光大理財已發行了10只頤享陽光養老理財系列產品,募集規模超百億元,服務了近4萬名投資者。
在老齡化社會到來、人人為養老謀劃的當下,商業養老金融的發展既是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的新業務切口,也涉及千家萬戶養老投資者的切身利益。圖/視覺中國
相對穩健,但不“保本保息”
在試點養老理財產品之前,市面上早已出現養老主題的理財產品。光大證券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等人最近的研究稱,此前的養老主題理財與普通銀行理財相比并無實質性區別,僅具備投資期限有所拉長、產品名稱具有“養老”字樣、風險等級相對偏低等特點,距離真正實現養老功能所需的長期限、普惠性、標準化等要求,仍有較大差距。
相較之下,試點養老理財在產品設計、管理費率等方面有著養老及普惠特點。
在期限設計上,試點養老理財多為5年封閉期產品。作為唯一的一家外資養老理財試點機構,貝萊德建信理財發行了1只產品,募集額度接近1.6億元,且這也是唯一一只期限長達10年的產品。除貝萊德建信理財外,光大理財還發行了一只6年期的養老理財產品,其他所有產品則均為5年期,相比最長期限為3年期的普通理財產品,體現出長期性。
試點養老理財風險普遍較低,目前發行的48只養老理財產品中,僅2只產品為R3中高風險,其余均為R2中低風險。在資產配置上,普遍以固定收益類為主,權益類資產多在20%以下。理財子公司還設立了收益平滑基金、風險準備金等風險管理措施。
此外,試點養老理財產品多為1元起購,養老理財的普惠性主要體現在費率上,整體來看,僅個別產品收取了銷售費、贖回費,托管費、固定管理費均低于普通理財產品。同時,為了滿足特殊情況下投資者的用款需求,產品均設置了特殊條款,因罹患重大疾病等并提供證明材料的,可申請提前贖回。
試點養老理財因其風險較低、業績比較基準較高而受到投資者歡迎,目前48款養老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大多在5%~8%之間,破凈率較低。不過,資管新規落地后,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保息,在多款養老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上,也明確指出“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或管理人對本產品進行的收益承諾”。
徐昕買了一個月的養老理財產品目前僅有0.11%的收益率,盡管這只是短期內的浮動,她仍然擔心五年后到期也達不到5.5%——業績比較基準的下限。不過,她投資這款養老理財并不是出于養老目的,而是出于對政策型理財產品的看好,希望手里資金增值。
有業內人士解釋,目前部分產品仍處于成立前期的建倉階段,再加上設置的業績比較基準與普通理財產品相比偏高,因此短期內可能出現收益率不達業績比較基準的情況。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雪花提示,因養老理財產品的期限多數在5年及以上,封閉期較長,可能造成資金流動性不足,該類產品適合于無短期緊急資金需求的投資者。此外,雖然養老理財產品的風險性普遍較其他理財產品更低,但其仍具有理財的特性,不保本,投資仍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因此購買該類產品的投資者仍需對理財具有一定的了解,不可盲目投資。
今年全球資本市場出現震蕩,權益市場持續回調,債券市場也有波動,導致部分理財產品出現浮虧,在此背景下,理財子公司資產配置難度大,這對其是否能達到業績比較基準提出了挑戰。近期,部分理財子公司也對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業績基準有所下調。
林青購買的養老理財產品半年來年化收益則達到了3.8%。梳理48只養老理財產品可見,養老理財產品整體表現較為穩健,截至目前,僅農銀理財旗下兩款R2等級和招銀理財旗下一款R3等級的理財產品跌破凈值。多名業內人士認為,相較于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較大范圍破凈的現象,試點養老理財產品表現更佳。
以光大理財披露的兩款試點養老理財為例,其在今年1月、2月相繼發行的兩款理財產品——頤享陽光養老理財產品橙2027第1期、橙2028第1期,二季度凈值增長率分別為1.97%、1.85%,存續期間凈值增長率分別為3.18%、2.33%。
工銀理財一位相關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面對今年上半年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工銀理財制定的養老理財產品投資策略較為有效,凈值表現較為穩健,回撤控制較為良好。截至9月13日,成立滿3個月的3期產品凈值平均年化收益率為3.75%,平均回撤0.22%,產品存續期內未出現破凈情況。
“理財業務發源于銀行體系,天然具有收益較為穩健的屬性。”農銀理財董事長馬曙光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與養老金融的定位不謀而合。”
財富行業研究員陳燕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資管新規落地之后,理財產品穩健的根本在于投資策略本身,這一方面取決于投資標的的選擇,另一方面是較長期限的設計。“投資標的越穩健,凈值波動越平穩。養老理財產品主要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這類產品相對穩健。”陳燕說,“在期限設計上,越是短期的、頻繁交易的品種,收益率波動越明顯,對于財富管理者來說擇時也更困難,長期資產更有助于帶來跨越周期的穩定增長。”
助力養老第三支柱
試點養老理財政策的出臺與老齡化社會加速、養老體系的變革關系密切。按照養老金的來源不同,中國的養老體系分為三大支柱:由政府主導的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企業主導的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和個人主導的第三支柱。
長期以來,中國的養老體系由第一支柱占主導,2020年年底覆蓋人數達到了9.98億人。不過,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第一支柱“獨大”的弊端逐漸顯現。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認為,第一支柱替代率未來會逐漸降低,要達到目標替代率,第二支柱覆蓋率較小,不足部分只有靠第三支柱來補。
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董克用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使得在職人員和退休人員都需要作出相應的養老規劃。對于在職人員而言,未來職退比的下降使得未來養老金不能再完全指望現收現付的模式,而要加快發展積累型養老金。老齡化也意味著長壽,對于退休人員而言,也需要投資理財使現有資產保值。因此,所有人將來都有自我養老儲備的需求。
“養老理財產品試點,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種金融手段。”董克用認為,養老第三支柱包含有政策稅優的個人養老金和商業養老金融產品,由于個人養老金受稅制影響,短期內覆蓋面有限,商業養老金融產品的投資者則不限于納稅人,有望將第三支柱覆蓋面擴大、具有普惠性。
在國外,養老第三支柱有著長足發展。以美國為例,為應對老齡化社會,美國個人養老金制度(IRA)于1974年建立,通過40余年積累,到2021年底,美國IRA計劃規模是13.9萬億,已經占到養老金總資產的32.9%,其中投資于股票、債券等資產的比重占到46%,投資于共同基金的占比達到45%。董克用認為,積累型養老金以其巨量規模,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的壓艙石,對資本市場成長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從資本市場獲得收益,使得養老金隨經濟發展不斷增長。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出爐,其中指出,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資金可用于購買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產品,首次將銀行理財納入第三支柱的投資范圍。業內人士認為,這為銀行理財公司提供了通過商業銀行的渠道服務于廣大客戶群體的新入口。
董克用指出,相較于由宏觀政策驅動的個人養老金,商業養老金融是自下而上、由微觀市場主體驅動的,其潛力在于服務多樣、產品豐富、市場敏感、主體競爭。“如果銀證保為市場提供很好的產品,投資者感受到積累的好處,相應地也會積極參與。”
目前,養老理財產品相比于其他理財產品采用了更低的管理費、銷售費,多為1月起購,有助于覆蓋最廣泛投資人群,部分產品還設置了零申購費、贖回費。在普惠之外,由于單一投資者只能選擇一個開戶行,要獲得投資者青睞,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的綜合服務能力也成為競爭的要點。
考驗銀行理財長期能力
“銀行理財產品高度同質化,各銀行及其理財公司的競爭能力體現在品牌特色、產品體系、營銷體系上。”普益標準研究員余雅琴認為,銀行及理財子應確立戰略發展方向及差異化發展路線。
試點養老理財的一大特點在于其穩健性。在制度設計上,養老理財產品均建立平滑基金、風險準備金等風險管控機制。根據產品說明書,產品運作周期內累計凈值增長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的,將收取一部分作為收益平滑基金。當產品年化收益率低于業績比較基準下限時,平滑基金將對產品進行回補。“平滑基金風險準備金在計提上的要求非常嚴格,一定程度上為產品兜底。”陳燕說。
陳燕認為,固收類理財是銀行本身擅長的領域,理財子公司可根據自身投研優勢來定投資標的,有的理財子公司母行非標資產有優勢,可以適當增加非標比重;有的理財子公司更擅長權益市場研究,可以適當增加權益投資;還有的擅長做標準化債券交易,比如通過杠桿交易,可轉債交易等。
為保障投資收益穩健,各理財公司都采用了相應的措施。光大理財表示,在投資策略上,采用穩健的資產配置策略,發揮銀行理財多資產、多策略優勢進行投資組合,幫助投資者穿越周期、熨平波動。
工銀理財表示,在投資策略上以大類資產配置理念為引領,采用類CPPI(固定比例組合動態管理)策略,優選安全等級更高的子類資產,重點投向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的領域。
另一方面,養老理財的流動性也有待優化。對于不少投資者而言,缺乏長達5年、10年的長期理財意愿,對于產品的靈活申贖、及時分紅提出了考量。目前多數養老理財產品具備分紅機制及提前贖回條款,投資者在重大疾病或買房等重大支出事項的特殊情形下,可對理財產品進行提前贖回,一些養老理財產品不設置贖回費。
理財機構也在嘗試增設開放式產品。光大理財創新設計了開放式養老理財產品,發行了“頤享陽光養老理財產品橙2028”,產品成立首年每月可申購,產品成立滿1年后再封閉運作,以更好地滿足客戶的流動性需求。
不過,理財產品有“不可能三角”,陳燕認為,一款理財產品要同時滿足“收益率、流動性和安全性”三個條件,幾乎不可能。這對投資者而言,也意味著理財需求上的取舍。董克用表示,沒有最好的理財產品,只有最適合的產品。因投資者年齡差異、財富狀況、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不同,單個養老金融產品無法兼顧所有訴求,因此金融機構應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進行產品設計,匹配相應的客戶需求。
此外,養老理財如何“可持續”也將考驗理財子公司的投研能力。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曾公開表示,養老理財產品極低的管理費、銷售費以及零申購費、贖回費的產品,一方面是養老理財的普惠屬性和銀行理財公司的社會責任擔當,另一方面,如果放眼長遠,各類養老金管理機構要管理大體量的資金,要提升投資管理能力,還需要在普惠和可持續發展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光大理財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應,“未來,綜合解決方案的能力對資管機構的綜合競爭力至關重要。養老不僅是資管行業的生態,也超越了行業本身。除了投資,還有康養、文娛、養老、醫療等,需要為養老的客戶提供綜合的解決方案。”
工銀理財則認為,要將投研能力轉化為長期穩健、可分享的投資收益,進一步豐富養老產品的精細化供給,并利用好母行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和成熟的理財顧問隊伍,進一步提升針對養老客群的服務效能。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