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條”發布,大考剛剛開始
隨著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我國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
在全國疫情總體呈較快發展態勢下,中國正在調整防疫政策,以適應疫情防控的新形勢。
12月7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在此前優化措施二十條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了“新十條”。
優化后的防疫政策主要有幾個重大變化:一是明確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二是允許無癥狀、輕癥陽性患者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居家隔離;三是進一步強調要提高60~79歲和80歲及以上老年人接種率,并對老年人等重點人群摸清底數。
“新十條”既是對近期各地防疫探索的提煉和總結,也進一步明確了未來防疫的新方向。事實上,這輪防疫政策調整的信號此前已經釋放。
在11月30日、12月1日,國家衛健委連續召開兩場座談會,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會上明確說:“隨著奧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減弱、疫苗接種的普及、防控經驗的積累,我國疫情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
12月5日,浙江溫州樂清市的一處核酸檢測點。當日起,溫州市不再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實行“愿檢盡檢”。圖/中新
新形勢新考驗
“新十條”發布一個多小時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在會上解釋,十條措施可以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聚焦優化,主要是基于病毒特點和疫情形勢,結合近期各地實踐,對第九版防控方案、二十條部分措施進一步優化。另一類是強調精準,針對當前防控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對第九版、二十條執行不到位、不準確等問題予以糾正,強調更加科學精準。
在優化方面,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對原有隔離措施的優化:允許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癥狀、輕癥感染者居家隔離,居家隔離期間加強健康監測,隔離第6、7天連續2次核酸檢測Ct值≥35解除隔離。另外,患者也可自愿選擇集中隔離收治。
這條措施發布后,各地面臨的最重要挑戰,就是原有方艙患者的處置和分流:哪些人符合條件可以回家隔離?哪些人繼續留在方艙內?大量的方艙未來如何安置,是棄用還是改造?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考驗著各地的疫情管理智慧。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隔離政策調整后要格外注意兩點:一是分流要做好,部分不具備居家條件的感染者,如住在集體宿舍或家中有老人、小孩等情況,遵循他們的個人意愿,應仍然集中隔離;另一方面,可以參考香港做法,把部分方艙改造成老人的安養設施。
“這種也被稱為逆向隔離,面向的對象是有多種基礎病或沒打疫苗的高危老人。”金冬雁解釋,這類特殊老人即使還沒有感染,也應進入政府提供的專用隔離設施中保護,對其中的失能老人還應提供一定的醫療支持。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新十條”提出的幾項優化措施都是圍繞新形勢下的防疫重點——如何保護脆弱的老年人。
比如,“新十條”繼續強調要加快推進60~79歲和80歲以上老年人群接種率,并作出專項安排。通過設立老年人綠色通道、臨時接種點、流動接種車等措施,優化接種服務。要逐級開展接種禁忌判定的培訓,指導醫務人員科學判定接種禁忌。
事實上,這些政策各地在推進老年人疫苗接種時已實施過多次,但從數據來看,8月以來,我國老年人疫苗接種率一直處于平臺期。國家疾控局衛生免疫司司長夏剛介紹,截至11月28日,國內80歲以上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種率為65.8%,加強針接種率仍只有40%左右,不足一半,這意味著老年人免疫屏障建立還有不小的短板。
美國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下一步要繼續提高老年人第三針接種率,并立刻同步開始接種第四針,還應盡快推動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二價疫苗上市,“當然更重要的是先把60%的80歲以上老年人第三針打上,把最短的短板補齊”。
受訪專家還建議,當下我國應調整此前的“完全接種”概念,規定60歲以上老年人至少要接種完三針滅活疫苗,才算獲得基礎免疫。
本輪優化政策再次強調社區要對老年人等重點人群摸清底數,并在“二十條”的基礎上更加明確: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網底”和家庭醫生健康“守門人”的作用,摸清轄區內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腎病、腫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推進實施分級分類管理。
國家衛健委醫療應急司司長郭燕紅在12月7日的發布會上說,對于分級分類救治,首先是對于輕癥、無癥狀的感染者,可以居家進行自我照護?;A性疾病比較穩定的,也可以居家治療。對于高齡、行動不便的這些感染者,也建議居家。要求醫院可以通過互聯網醫療的方式進行線上服務,同時醫務人員特別是基層醫療機構也可以提供上門服務,不再轉出進行集中救治。
一位不愿具名的流行病學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只有先摸清底數,尤其是了解清楚社區內有慢病的老年人有多少,接種情況如何,才能做出更有針對性的預案,來保證這些老年人后面的醫療需求,“因此,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
他還表示,老年人居家隔離期間的醫學監測也非常重要,國內的基層醫療保健還不健全,很難對隔離期間的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有效監測,并確保他們從輕癥轉為重癥時可以及時轉運。
他認為,各地下一步亟需出臺一個專門的老年人居家隔離管理方案,在健康監測、轉運等方面提供相應的配套支持。他說,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和志愿者會組成專門的服務隊,為老年人上門接種疫苗,進行健康監測時“估計也會采用這種方式”,“但當感染數字激增時,社區力量很可能就會難以應對,另外,遠程醫療方面,老年人因為并不熟悉而很難操作”。
一些受訪專家還強調,放開后,整個社會必須要有相應的機制來保障老年人,不能讓他們獨自面對大規模疫情的沖擊。“所謂的支持是指在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預案,而不僅是給他們提供ICU床位。”前述流行病學家說。
多地調整防疫措施
在“新十條”發布前,多地已經對疫情防控措施進行了調整,進一步優化完善防控舉措,以期逐步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中國新聞周刊》注意到,各地的優化措施,主要集中在取消市內公共交通、公共場所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取消在購買藥品或者醫院的普通門診就醫時實名登記、查驗核酸陰性證明等限制,以及在提升醫療救治和疾控應急處置能力方面進行部署。
在北京,12月6日起,明確進入商超、商務樓宇及各類公共場所,可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掃碼進入即可;進入社區(村),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常住居民可不掃碼。上海從12月5日起,乘坐軌道交通、地面公交、輪渡等市內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全市公園、景區等室外公共場所也不再查驗。
在重慶,除一些公共場所需要72小時核酸陰性證明之外,居民回社區(除高風險區外)以及乘坐公共交通都已不需要出示核酸陰性證明。重慶火車站旅客進站也不再查驗“離渝證明”。
河南鄭州12月4日明確,市民出入小區,乘坐市內公共交通工具,進入其他公共場所,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湖北武漢,12月5日起,乘坐地鐵、公交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乘客憑健康碼綠碼乘車。
深圳則明確,全市社區小區、辦公場所、餐飲商超及各類公共場所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憑健康碼綠碼、掃場所碼進入;網吧、夜總會、棋牌室、KTV、酒吧、桑拿洗浴場所等六類人群聚集密閉公共場所仍需憑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掃場所碼進入。
12月4日晚間,山東省明確,取消強制“落地檢”,并明確居民進入部分公共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時,不再查驗健康碼和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相較于此前城市的“單打獨斗”,山東從省級層面發布優化防疫措施,引發了普遍關注。
提升醫療救治和疾控應急處置能力,被認為是防疫新形勢下優化完善防控措施的關鍵?!吨袊侣勚芸妨私獾剑嗟匾言谔嵘t療救治和疾控應急處置能力等方面進行部署。
北京強調,要用好定點醫院、方艙醫院、康復驛站等,科學分類收治患者,有效治療患者。據悉,北京已有多家醫院被定為“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原門診、急診等全面停診。
12月4日,廣州市舉行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廣州市衛健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屹表示,目前廣州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熱門診應設盡設、應開盡開,全方位做好接診工作。
此外,各地也陸續放開購藥實名登記、查驗核酸陰性證明等限制。其中,山東就明確,居民通過互聯網平臺或者藥店購買退熱、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四類藥品”,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再需要實名登記信息。
在廣東省,12月1日起,廣州市民到藥店購藥,不再查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12月3日起,深圳市民進入藥店購藥不再查驗核酸檢測證明。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在新形勢下應盡可能做好疫情防控的各項準備。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表示,除提升疫苗接種率、儲備藥物等之外,還需把政策依據和理念宣導、解釋清楚。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隨著新冠病毒出現新的變化,當前對老年人尤其是基礎疾病、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保護,是走出疫情的關鍵點。
“解封”后的大考
不少受訪專家提醒,隨著多地防疫政策的調整,各地可能將面臨新的防疫大考。因為當防控措施松動時,確診者人數一定會上升,甚至可能激增,而老年人死亡和重癥率將是最核心的挑戰。
陳希指出,過去三年來,中國很多醫院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開展核酸和進行醫療援助,但在ICU病床的擴充、重癥醫療能力的夯實等方面重視不夠。尤其是一些小縣城和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村有很多留守老人,但這些地區的醫療資源要比大城市稀缺得多,當疫情大規模暴發時,將迅速成為全國防疫短板。
“有些縣城最多只有1~2張ICU病床,很多地方甚至一張都沒有,或常年沒有使用過,這個水平與全國的平均水平差距非常大。”他說。
不過,陳希目前還沒聽說哪里出現明顯醫療擠兌的情況。他說,奧密克戎傳播帶來的病例數增長有一個過程,“就像香港,最初是十幾天翻一倍,大概過了一個月以后,感染人數突然開始激增,一般大規模暴發都有一定的滯后期”。
因此,他認為千萬不能用現在的情況去預判未來,“真正的考驗可能要等到一個月后”。
近期,多地開始允許居民在乘坐地鐵、公交、出租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進入超市、寫字樓、公園等公共場所時,不須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也不再查驗健康碼和場所碼。“新十條”也進一步明確了核酸檢測的使用范圍,規定除養老院、福利院、醫療機構、托幼機構、中小學等特殊場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查驗健康碼。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目前防疫階段,可考慮引入“疫苗護照”,疫苗接種不完全的民眾禁止進入部分公共場所,這樣可以激勵老年人更多接種疫苗。
最近,不少城市撤銷了很多核酸檢測點,但一些機構仍要求員工上班出示核酸,導致多地出現在寒風中排長隊做核酸的情況。另外,還有一些老人反映,在社區附近難以找到疫苗接種點。
“找核酸,找疫苗,這些現象都說明政策調整需要相關配套跟上。”陳希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城市此前在政策調整上節奏不一。比如在外防輸入方面,山東省衛健委12月4日發布防疫政策調整通知,自2022年12月5日零時起,取消交通場站、港口碼頭、高速卡口等場所強制性核酸檢測“落地檢”要求。而安徽等地仍在強調要構建起“落地檢、跟蹤檢、重點檢、兜底檢、出門檢”五檢預警體系,合肥在12月4日的疫情情況通報中公布了數起在“省外返肥人員落地檢中”發現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但“新十條”明確規定,不再對跨地區流動人員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不再開展落地檢等。這為下一步全國“一盤棋”政策調整指明了方向。
但多位專家指出,這些調整本意是為了盡快恢復正常的經濟生活與人員流動,但考慮到中國當下的老年人疫苗接種率、醫療資源儲備不足等現實情況,政策的放寬應循序漸進。
前述流行病學家認為,大部分檢測手段、控制流動的措施都取消之后,必須要有替代方案或配套措施,比如怎么輔以抗原檢測,對養老院、醫院等特殊場所有沒有專門的防控方案。即使在美國、新加坡,“放開”后也并沒有放棄基本的NPI(非藥物公衛)措施,會根據疫情形勢靈活調節。
他說,“面對大規模疫情暴發,最重要的是壓峰,比如限制堂食、減少聚集性活動、增加社交距離等,控制人員流動。”
“新十條”中對抗原檢測的表述是“根據防疫工作需要,可開展抗原檢測”。在金冬雁看來,仍然沒有提出清晰的抗原檢測方案,比如不測核酸后,到底哪些場合要測抗原,哪些不需要,具體怎么測,這可能會造成基層執行中的混亂,“下一步必須提出一個更明確的方案,在核酸檢測減少的情況下,如何把抗原檢測作用發揮得更好”。
黃嚴忠認為當前最應該做的,是有一個清晰的路線圖,放開的條件是什么,應該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目標是什么,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明確,“一些地方一窩蜂地放松政策,自行其是,而最關鍵的是如何保證平穩過渡”。
陳希也指出,開放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多方努力,參照新加坡的路線圖,尤其對醫療體系較為薄弱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逐步放開的條件,需要綜合參考各地疫苗接種率、醫療資源如ICU床位數、抗病毒藥物儲備等各多項指標。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門檻就是老年人疫苗接種率,一般而言,80歲以上老年人加強針的接種率至少要達到90%以上。另外,在逐步放開的過程中,必須配合實施各種措施,比如控制聚會人數、餐飲堂食人數、入境條件、強制口罩等,“從歐美等國來看,放開是一步步來的”。
多位專家指出,即將到來的高校學生返鄉和春運季,將是各城市在“解封”后首次面臨的一次防疫大考,大范圍的人員流動可能會進一步增加新冠病毒傳播的風險,各地必須要做好預案和準備。
黃嚴忠還建議,目前要警惕的不僅是新冠,還有流感,建議老年人還應盡快接種流感疫苗。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