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區中央花園二期,正在進行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試驗”。
小區自1998年建成,共有72棟樓,3295戶業主,涉及業主和租戶將近兩萬人。25年時間,小區撕裂出一條條無法再“縫縫補補”的裂痕。五年來,業主兩次投票,最終達到99%同意率,決定小區在原址自拆自建。
記者探訪成都中央花園二期
業委會:五年兩次投票
這個夏天,對于成都中央花園二期來說,是一次“轉機”。小區99%業主同意自拆自建,這也意味著他們決定主動改變老舊小區的命運。
而達到這個數字,小區業主整整用了五年。五年來,可謂是歷經波折。
業委會副主任伍大明
在成都花園二期門口的宣傳欄里,到處都張貼著自拆自建的公示信息。在業委會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業委會副主任伍大明,他今年74歲,胡茬花白,眼神堅毅。其實早在2018年,伍大明就提出了“自主更新、拆舊建新”的想法。伍大明和業委會主任趙濤等人,便去征求政府支持。
2018年12月,武侯區委辦公室在網上留言板上回復:“如中央花園二期業主都愿意進行改造重建,街道將會同相關部門、企業推動該小區改造重建工作。”同月,武侯區晉陽街道辦發布《告知書》:“若小區業主同意率95%以上,將規劃危房舊城改造。”
在小區業委會成員和志愿者的努力下,到2019年8月,業主簽字同意率達到了95%。
2019年12月,政府就此事開展論證。2020年3月,業主得到消息,小區屬于商品房,不屬于棚戶區,政策上不能支持。于是,“自拆自建”工作只好暫時作罷。
2020年4月,成都發布《城市有機更新實施辦法》,列明了三種城市更新形式:保護傳承、優化改造和拆舊建新。2021年11月,時任區委書記陳麟到小區調研,提出“自拆自建”的方式。
伍大明介紹,按照政府的方案,每戶保留原來套內面積,總建筑面積將增加10%,按照房本面積算,即1:1.1置換。建房成本由居民承擔,他們測算,每平方米大概4000元。
“一提到出錢,業主就不愿意了。”伍大明說,業委會又給出方案——向政府爭取小區總建筑面積增加20%,業主按照1:1舊房換新房。開發商墊資建房,多出的面積自行出售來覆蓋成本,這樣居民就不用再出錢。
從2022年3月,業委會開始聯絡業主。直到2023年5月20日,業主簽字同意率達到99%。
業委會成員黃國華
今年72歲的業委會成員黃國華回憶,“這五年,別提多難了。”找不到業主,他們只能爬樓梯挨家挨戶去敲門,最后實在爬不動,就坐在樓下等。“等到一個算一個。”
業主:曾經的富人區成了“老破小”
這個小區,為何非得走自拆自建的道路?
就像黃國華所說:“我們這里啥都方便,超市方便,地鐵方便,上學方便,醫院方便,各項配套設施都方便,就只有房子爛。”
20多年前,吳小翠(化名)和丈夫靠做生意,在中央花園二期買了七樓的房子。這是成都第一批商品房,1998年建成,占地200多畝,位于成都西南市區2.5環的位置。如今,小區外墻斑駁殘破,早已失去原本的樣子。
吳小翠是第一批入住小區的業主,“當時,小區房子賣到了600元/㎡。”這是別人眼中的富人區。吳小翠原打算這房子能住一輩子,沒想到,現在卻困在“老破小”。
每天進出小區時,吳小翠總會聽到門衛處喇叭里喊著:“安全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安全。”偏偏,安全問題正是困擾著吳小翠和其他業主們的難題。
小區業主家的墻已經露出磚石
這天又下起了雨,吳小翠急忙找水桶接屋里下的“小雨”。她家墻上裂開幾處“口子”,裸露著刺眼的磚石。
除了下雨,業主最擔心的是地震。吳小翠和王秀娟家里的地磚都翹了起來。王秀娟住在一樓,她說,樓棟地基下面都是空的。
小區現狀
記者走訪發現,小區到處都有墻體開裂、屋頂漏水、外墻鼓風包脫落的現象。地下室改出租房、頂樓造露臺、車庫改住房等情況也屢見不鮮。
據業委會志愿者陳阿姨介紹,小區排水管年久失修,很多燃氣管沒有煙道;車庫起過火,住宅樓內部起過火。一而再的事故,讓本就傷痕累累的小區雪上加霜。
除了這些,治安問題也讓吳小翠深受其害。吳小翠壓低了聲音:“很多家百十來平方米的房子,做成了隔斷出租,租戶就十幾個人。”
很多跟吳小翠同一批買房子的人,已經陸續離開了這里。小區留下的,要么是老年業主,要么是年輕租客。
房子出現的問題,吳小翠已經不想再去“縫縫補補”,“自己一個人住,怎么都能將就。”在她看來,等待這個“老破小”的命運,無非是舊改、拆遷或者“茍延殘喘”。“要不是房子太差,安裝電梯,我住在這里也是安逸得很。”但她知道,舊改已經無法拯救她的家。
反對者:1%的糾葛
五年里,業主對自拆自建的質疑聲,從未中斷過。有人擔心房子爛尾,有人懷疑業委會從中牟利。在簽字同意率達到95%時,業委會的工作曾一度沒有進展。4月21日,伍大明貼出公示,“到5月21日為止,對自拆自建有意見的提出意見,不然就默認同意。”
伍大明收到4戶業主打來電話。“有1戶業主表示,要是能把房子折現,直接結算那就同意。有兩戶業主擔心如果沒有政府支持,房子會爛尾。”
樓頂亂建
記者找到了另外一位明確反對者,“65棟阿姨”。她拄著拐棍,從鋼制沙發上擠出一個角落坐下。1996年,她花了5萬元全款買下這套房子。房子在3樓,59平方米,算是小區的最小戶型,家里到處堆滿雜物。
說起自拆自建,“65棟阿姨”表示“不可靠”。“這件事,不是政府主導,我就擔心房子會爛尾。”她還舉例,自己妹妹家旁邊有個小區,拆了十幾年,到現在還沒有建起來。
“65棟阿姨”離婚了,女兒在北京,她自己一個人住在這里。她指了指拐棍,講述了另外的擔心,“我腿受傷了,到時候拆了房子,我自己一個人怎么搬家?”
“65棟阿姨”還表示,她很滿意現在住的樓層,但重建以后分房子就成了問題。“住在高層樓房,萬一發生地震,怎么跑啊?”再者,她對電梯的維修費等問題也有所顧慮。
談到令她滿意的方案,她表示,“我希望按照1:2舊房換新房。”她甚至不相信業委會所說的業主同意率已經達到了99%。
當地:相關部門在對接
伍大明清楚,達到業主99%的同意率,并不是終點。“后面的路,更難走。”
5月25日,業委會就已經形成報告提交給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伍大明說,“改革辦具體負責科室在處理這件事情。”
除了對接政府,業委會還要對接開發商。伍大明告訴記者:“我們已經聯系4家開發商,其中有2家開發商已經與政府溝通。”
記者嘗試聯系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作人員詢問事件進展情況,工作人員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訪。
斑駁的外墻
記者了解到,國內目前只有一個自籌自建成功案例。虎踞路4號5幢作為南京首個產權人自籌資金改造的樓房,從籌備到入住前后歷時近十年。和成都中央花園不同,南京該小區翻建費用按照市、區和產權人2:2:6比例分攤,而且它體量小,沒有增加容積率,翻建是在“原址、原面積、原高度”的原則上進行的。
雖然沒有前例可以參考,但伍大明覺得這不是一個無法企及的理想,也不是一次冒險,而是可以實現的可能。“像這種自拆自建的形式,要考慮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升值空間大,二是容積率有增加的可能。”
伍大明認為,讓業主、開發商、政府都滿意的關鍵因素就是容積率的問題。“現在我們小區的容積率是2.0。如果容積率達到2.5以上,那后面就能推動了。”
目前,伍大明正忙著整理兩個具體的可行性方案。他認為,后面還有更多挑戰,誰主導,怎么拆,怎么建,怎么處理業主臨時租房的問題,都要一步一步來。伍大明說:“如果順利,一兩年能動工,四五年后能住上新房。”
這場“試驗”能否成功,也是伍大明思量的問題。“萬一這件事干不成,沒動大家一磚一瓦,只不過是我們多跑跑,多費精力。”
五年了,“伍大明們”還在等待著一個新家。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