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城市 > 甘肅 > 正文

平涼崆峒區:順勢而動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2023年,平涼市崆峒區繼續保持昂揚斗志,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做實特色產業 開出長遠“致富花”

幫扶很重要,產業最長遠。崆峒區持續發力,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把產業發展作為富民之源、振興之基。

“小牛棚”變身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大幅增收,老百姓喜享分紅,山窩窩里的韓愛軍與平涼紅牛結下了不解之緣。

“養牛讓我嘗到了發展養殖業的甜頭。我想帶著大家擺脫落后生活狀況,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崆峒區麻武鄉麻武村黨支部書記韓愛軍經過細致考察,在村里成立了萌牛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起了西蒙達爾牛、夏洛萊牛、安格斯牛,并動員村里養牛大戶入股合作社,一起擴大肉牛養殖規模。

與牛結緣的遠不只韓愛軍。

實施規模化養殖帶領村民致富的大寨回族鄉千頭肉牛養殖基地負責人馬孝忠;在草峰鎮十莊村用牛糞做的有機肥使糧食實現30%增產的平涼金皓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峰;在大秦鄉流轉土地成立豐禾興榮養殖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三樹村村民馬金龍……

崆峒區通過做實特色產業,充分保障了脫貧群眾短期能增收、中期能致富、長期能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崆峒區持續實施“萬千百十”養牛工程,建成規模養殖場(小區)12個、飼草配送中心2個、暖棚牛舍55座、青貯窖20座,向1.4萬養殖戶投放優質飼用玉米籽種153噸,種植飼用玉米16萬畝,青貯飼草60.1萬噸,完成減犢補母1.4萬頭,全區養牛戶達到1.5萬戶,牛飼養量達到24.04萬頭、出欄11.83萬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67億元。

發展優勢產業 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每逢節假日,崆峒區便會迎來一批又一批外地游客。

“以前,村里雖然風景好、環境美,但空間有限,產業結構單一,不知道怎樣發展產業。”崆峒區崆峒鎮西溝村黨支部書記朱學說。

近兩年,西溝村借助打造民宿、空中滑翔基地、崆峒山壹號露營基地、野生派露營基地、娟子研學農場等經營場所,完善了西溝村鄉村旅游產業,打響了“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的鄉村旅游品牌。

西溝村借助東西部協作項目、水庫后扶項目,建成露營基地3處,滑翔基地1處,打造休閑養生產業園2個,11家圓頂山農旅融合體驗區民宿客棧,帶動發展經營餐飲24戶,解決了180余人就業,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9萬元。

臉譜戲臺風韻古樸,小橋流水溫馨雅致,窯洞小院清幽典雅,碾盤、轆轤、石磨、水井充斥著滄桑的年代感,仿佛訴說著崆峒區花所鎮寺溝村的前世今生。

寺溝村立足資源優勢,堅持農旅融合型產業發展。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規模化發展果品采摘區30畝、生態觀光區60畝、甜園窯洞餐飲區5處、竹林茶社區4處、星級民宿院子2座、露營燒烤基地1處、游客服務中心1處,形成集吃住行品娛游為一體的旅游新業態,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游玩。

鄉村旅游在崆峒區紅紅火火,每一個鄉村,都是一個獨特的文化名片。借力鄉村旅游的巨大市場,突出每個村莊的地域特色,崆峒區麻武鄉月明村、白廟鄉賈洼村、柳湖鎮新李村等地的鄉村旅游產業也在悄然崛起,初步形成了產業發展、人民安居的可喜局面。

崆峒區扎實開展經營性幫扶產業項目“四個一批”工作,認真梳理產業發展現狀,共摸排出鞏固類幫扶資產項目60個1.56億元,提升類幫扶資產項目242個2799.08萬元,盤活類幫扶資產項目6個456.37萬元,另起爐灶類幫扶資產項目5個169.6萬元,為全區產業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拓寬就業渠道 保障百姓“好生計”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事關千家萬戶。崆峒區圍繞“促輸轉、擴就業、保增收、穩脫貧”的目標要求,突出組織輸轉、就近就業、返鄉創業三大抓手,實現就業服務“零距離”,促進各類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

平涼市(崆峒區)“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暨東西部勞務協作組織化輸轉勞動力赴上海、江蘇等地務工。開展“點對點”輸轉工作,促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勞動力就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平涼市崆峒區零工市場利用“零工市場”網絡直播和“崆峒就業創業”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方便零工線上求職登記,及時發布零工市場崗位信息,根據零工人員的自身技能、年齡、工作經歷等情況,與用工方溝通,實現“人有活干、活有人干”。

求職者王小冬說:“我是從事餐飲行業的,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零工市場,還真的找到了活兒。給我介紹了一份在北京的工作,不僅環境好,而且工資也有保障。零工市場挺不錯的!”

實現家門口就業,離不開產業發展。冬季是農閑時節,但在崆峒區涇河川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這個冬天有點兒忙,菜農朱杰等人在大棚里忙得不可開交。他們或施肥、補苗,或打杈、吊蔓,上演了“冬閑”變“冬忙”的鄉村新農事。

“今年在大棚干活光摘菜就干了5個多月。一小時10元,工資日結。哪個蔬菜大棚需要人手,老板就會在手機微信群里通知,大家第一時間就會知曉。”正在大棚里干活的王志紅說。

崆峒區扎實開展“春風行動”、送崗入戶等活動,為9540名務工人員落實交通補助480萬元,引導勞動力外出就業,全區累計輸轉脫貧勞動力1.89萬人,創勞務收入5.05億元。在重點領域推廣以工代賑項目20項,帶動當地群眾就業510人,發放勞務報酬1791萬元。累計建成鄉村就業工廠(幫扶車間)20家,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605人(脫貧勞動力182人),確保無法外出務工人員就地就近就業。

崆峒區全面查漏補短,著力消除返貧致貧隱患,拓展增收致富渠道,既立行立改、確保清倉見底,又著眼未來、明確提升方向,讓脫貧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