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展基建新質生產力,增強科技成果應用轉化
重慶兩江新區建設公司通過科技創新提高新質生產力
□林 彬 蔡旭紅
建筑行業作為基礎產業,在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當前數字化、信息化的浪潮下,作為重慶兩江新區的國有施工企業,重慶兩江新區建設有限公司通過科技創新厚植基建新質生產力,增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一、在數字化建筑運用
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基本實現了全過程數字化施工管理,提高工程的經濟效率、減少錯誤,降低了施工成本。公司BIM技術應用貫穿工程設計—施工階段全過程,在應用平臺端和移動端進行現場技術交底、輔助施工以及管控質量,大大縮短工期,提高施工質量,加快工程進度。公司承建的重慶市溉瀾溪(B02-3/02地塊)項目BIM技術應用榮獲全國第六屆建設工程BIM大賽三類成果獎和重慶市第四屆建設工程BIM技術應用成果獎二等獎;江北嘴三洞橋民俗風情街項目施工全過程BIM應用成果榮獲重慶市第五屆建設工程BIM大賽(綜合類)優秀獎;重慶寸灘國際新城展示中心項目BIM運用成果已通過第五屆全國建筑裝飾BIM大賽初評,該項目基于BIM等新技術完成了多項專利技術和科研課題研究,還被賦予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承載地、城市形態展示高地、對外開放新窗口”的戰略定位,并納入重慶市“十四五”重點項目。
二、推動智能建造技術
采用智能裝備和機器人技術,如ALC墻板搬運機器人、三維激光掃描儀等,提高施工速度、質量和安全性。公司代建的兩江新區038-1-1地塊中學工程列入2023年度重慶市智能建造試點項目,該項目以實現項目建造效率效益最大化為目標,推動智能建造技術系統運用,將從設計、施工、運維、信息化管理平臺等環節著手,采用科技創新手段,打造智能建造示范基地平臺。
三、研發綠色建材技術
積極研發建筑環保材料施工工藝和節能技術等方面運用,通過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研發和項目部開展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QC)活動來提高建筑節能效果,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近幾年,公司榮獲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多項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如旋挖樁大直徑超長鋼筋籠吊裝輔助裝置、1種異形鋁模板支撐體系和超長鋼筋籠整體吊裝系統、鋼桁架施工用移動式掛籃、空中鋼結構旋轉樓梯臨時支撐體系、GRC裝飾薄板干掛結構、室外人行天橋用LED漫反射燈箱、裝配式下穿道工程頂進用鋼筋混凝土管節翻轉裝置、裝配式下穿道工程頂進施工用連續出渣裝置等專利技術,以及全國和省市工程建設的優秀質量管理小組(QC)獎項。江北嘴金融城6號項目QC小組成果“深基坑抗滑樁大直徑超長超重鋼筋籠1次吊裝就位技術創新”榮獲全國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成果大賽二類成果獎,江北嘴中央商務區三洞橋民俗風情街QC小組成果“高回填復雜場地旋挖樁成孔方法的技術創新”榮獲2020年度重慶市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一等獎,人和立交至東環立交沿線品質提升工程創新思路QC小組成果“LED漫反射像素燈柔射光的安裝創新”榮獲2022年重慶市市政行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一等獎、重慶寸灘國際新城展示中心項目“船頭造型倒置斜面大板塊弧形GRC安裝吊運就位技術創新”榮獲2022年度重慶市QC成果一類獎。
四、開展科技成果轉換
積極合作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推動科技成果與建筑產業的深度融合。公司主編的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裝配式下穿道工程頂進技術標準》,經公司立項申報、答辯、市住建委專家審查等,于2023年10月正式通過市住建委批準立項,納入2023年度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制訂修訂項目立項計劃。該《標準》開題會得到了市住建委、兩江新區建設局的大力支持,邀請了行業內資深專家親臨指導,為裝配式下穿道工程頂進技術的標準化發展注入了新質生產力,持續推動區域矩形硬巖頂推技術相關技術的創新和應用,進一步提升企業軟實力。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公司均積極為城市建設和交通發展貢獻力量。
五、建立技術創新體系
建立并完善技術創新與研發體系,鼓勵員工持續學習與創新,不斷推動企業技術實力的提升。公司承接的重慶市建設科技計劃項目《復雜地形條件下超重裝配式鋼結構綠色建造關鍵技術創新與運用》榮獲重慶市建設科技計劃項目驗收結題證書,該項目主要研究內容是不規則山地鋼結構建筑抗震性能化設計和大跨度變截面桁架梁節點設計和有限單元分析、室內空中多曲面弧型旋轉步道綠色建造技術及大跨度旋轉坡道舒適度分析方法、大高差坡地上的變截面大尺寸內置實心混凝土異型鋼柱安裝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在后續承建的重慶寸灘國際新城展示中心項目實踐中,該研究得到科技成果運用轉化,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培養了一批應用新技術的專業人才,為科技成果轉化、技術研究、信息化運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近年來,兩江新區建設公司有效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融合科技成果應用于建筑領域,提升了建筑工程質量,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品質提升,助力城市經濟騰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