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常魁星)河北省正定縣城是有16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三國名將趙子龍之故里。在龍年中秋佳節來臨之際,9月14日,“中國城鄉融合發展正行”暨“同福新質生產力數實融合模式調研活動”在河北省正定縣同福產業園隆重舉行。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帶領部委專家實地考察了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同福產業園,并與省市縣三級政府領導參加了“同福千家爆品倉啟動儀式”。來自北京的相關部委領導,全國各地專家,及企業家代表100多人參加活動。
此次活動的主題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重構縣域新商業。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正定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對標國家政策,打造中國式現代化正定“新質生產力”典型樣板。發布同福“爆品倉”“爆品店”數實融合行業標準,為“產業數智化平臺”賦能。此次活動由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發起,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華夏文化促進會、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中國長城綠化促進會主辦,中國商業文化研究會直播經濟分會、中國合作貿易協會民營經濟分會、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產業經濟委員會共同舉辦。
在河北正定舉行“中國城鄉融合發展正定行”暨“同福新質生產力數實融合模式調研活動”,是全國系列調研活動的第二站。還將在山東淄博、貴州黔西南、新疆和田陸續啟動城鄉融合發展主題調研活動,因地制宜,求真務實,把此活動打造成一個全國性系列品牌活動,及推動“中國城鄉融合發展”實踐與戰略的重要平臺。系列活動以具體行動“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上接天氣,下接地氣,中間服務地方政府產業布局。對推動“中國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城鄉融合”模式樣板,因地制宜地發展各省市產業布局,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產業發展新模式有重要作用。
活動以考察調研與座談研討相結合,理論結合實踐,產業對標國家戰略。考察調研活動結束后,組委會組織召開了“發展新質生產力重構縣域新商業正定同福調研座談會”。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王世明,國家外文局機關黨委書記、原副局長陸彩榮等部委領導,及著名財經學者、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高級專家張彥將軍,中國政策網總編輯、華夏文化促進會執行會長、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執行主席張華夏等專家發表了主旨演講。同福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山國等實業家結合“數實融合”的實踐進行了發言,就推動正定“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對標國家戰略,打造可觀摩、可實用、可持續、可復制的城鄉融合“新質生產力”樣板;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發展“產業數智化”,創建新時代“數實融合”的產業新模式;就同福共享平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數實融合發展賦能實體企業、重構縣域新商業等實踐進行了深入討論,并對同福的成功實踐經驗進行總結,發布行業標準,推向全國。會議突出體現了高站位、權威性、典型性與指導性。
活動總策劃、中國政策網總編輯、華夏文化促進會執行會長、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執行主席張華夏在致辭中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重點論述了“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2019年8月,“首屆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論壇”暨“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成立大會”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第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顧秀蓮、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參加了儀式,聯盟的主旨是“推動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作為理論成果,2020年、2021年已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踐探索》《中國城鄉融合發展政策與實踐》兩本文集。作為實踐成果,2020年8月,聯盟協同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等單位在河北正定舉辦了“首屆中國鄉村振興論壇”,成功打造的“塔元莊同福模式”已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基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決定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萬里行:三中全會精神走基層全國調研系列活動”。以對標國家戰略,積極推動“中國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探索“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打造可觀摩、可實用、可持續、可復制的城鄉融合模式;結合實際,發展“產業數智化”平臺,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做出應有貢獻。“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萬里行”全國調研活動的特點是:深入基層一線,實地考察調研,及時總結經驗,因地制宜地樹立典型樣板,推出行業標準,推向全國,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求真務實地推動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奉獻力量。活動的方式是考察調研加座談。通過深入基層一線,進行實地考察,得到最準確的信息和最直觀、最真實的感受,趁熱打鐵,結合考察結果及時座談研討,有的放矢,總結經驗,樹立榜樣和樣板,形成行業標準,推向全國,引領行業發展。這是活動的三個具體內容和步驟。榜樣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可借鑒、可復制、可參與、可持續的榜樣對行業發展的示范作用無可代替。我和同福交往近30年,是看著同福成長、發展、強大起來的歷史見證人。
今年9月7日,活動的第一站“中國城鄉融合發展呂梁行”暨“臨縣棗木香菇生態產業富之源調研活動”在山西呂梁革命老區臨縣成功舉辦。來自北京的相關部委領導,全國各地專家,包括港澳地區的參觀考察人員、企業家代表200多人參會,就怎樣進行產業轉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造福子孫后代把脈會診、暢所欲言。把呂梁生態產業與呂梁精神結合起來,在呂梁精神的指引下,因地制宜,打造適合呂梁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城鄉融合新路。新華社、中新社、人民網、光明網、中國網、政策網、中國報道、央視頻道等主流媒體,香港商報、美中時報、世界經濟發展報,及200多家地方媒體集中發布了新聞。
同福集團是一家集同福共享平臺、大健康食品、一二三產融合鄉村振興產業三大業務板塊于一體的現代化企業集團,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同福”商標是中國馳名商標。兩年前,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兩級政府引導推動下同福集團把總部從安徽蕪湖遷回石家莊,在歷史文化名城正定建立了總部基地和同福產業園。四年前,“首屆中國鄉村振興高峰論壇”暨“鄉村振興塔元莊同福模式研討會”在正定縣舉行,“塔元莊同福模式”現已發展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的樣板和標桿,從中央到地方,從河北到全國備受關注,得到各界一致肯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會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同福集團針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經濟形勢,當機立斷,乘勢而為,大膽實踐,積極探索“數實融合”產業新模式”,在新質生產力提出一周年之際,“同福”數實融合在實踐和理論方面結出了碩果。
一是,新模式、新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我國經濟面臨周期性、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穿越此輪經濟周期,走向復蘇乃至新一輪繁榮,需要新質生產力的引領,特別是需要一批新技術、新物種、新商業模式的引領。
同福集團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打造同福共享平臺,以互聯網思維和數字化工具,賦能廠商、經銷商和終端店等實體企業,推動資源整合、降本增效,重構產銷生態鏈,促進線上線下結合,從而實現了基于“品質化、性價比”的商業價值觀的具象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同福共享平臺深度對接新質生產力、鄉村振興、縣域商業、平臺經濟、實體經濟、數字經濟等六大國家發展戰略,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商業模式,與我國發展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政策導向高度契合,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新平臺經濟樣板,是一個數智化助力實體企業轉型成功的典范。
二是,全鏈路、大共享,數實融合疊加賦能實體經濟。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起于實體、深耕實體、回報實體,是同福開發和推廣共享平臺的基點,也是在傳統消費互聯網頭部平臺探索新零售模式受挫的形勢下,同福共享平臺能夠為市場廣泛接受的根本原因。
幾十年的實體行業發展經歷,使同福深刻理解實體企業的經營困難和發展痛點,也充分意識到產業鏈協同合作與良性循環對實體產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緊迫性。同福依托深耕實業多年積累的產品資源、品牌資源、2萬多家經銷商資源和供應鏈優勢,于2023年投資30億元,成功打造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實體與產業數智化相結合的大共享體系——同福共享平臺。平臺定位于“中國實體經濟數智化平臺”,在科技驅動與金融賦能下,形成線上“同福云商”與線下“同福爆品倉”“同福爆品店”,構建穩固的共享三角模型,并實現了平臺、科技、金融、產品和品牌、倉儲、園區、團隊、三農、實體店、消費者等十大共享。
也正是深耕實體經濟的基因,使得同福共享平臺能更接地氣地服務廠商、經銷商、終端店和消費者,利用數智管理工具、數字化統倉統配設施、大數據開發運營,實現“雙重疊加賦能”,即平臺賦能提升效率,產品賦能提升銷量,推動行業共享共贏和高效有序競爭。
三是,促消費、擴內需,城鄉融合重構縣域新商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當前制約國內大循環的主要因素是消費,而消費的主要堵點、斷點在縣域和農村。廣大縣域和農村依然面臨著消費升級需求與優質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傳統的大型連鎖零售機構大多“不接地氣”下不去,而縣域傳統單體超市和夫妻老婆店缺乏營銷、品控能力。縣域零售體系,亟需一場再造供銷鏈路、變革流通體系、降低采購成本、提供智能化服務等方面的深刻蛻變。
數據顯示,我國超50%的常住人口生活在縣域,今年上半年全國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速比城鎮快1.8%,是釋放和挖掘消費的藍海,尤其是小鎮青年正為縣域經濟帶來巨大消費潛力。同福共享平臺聚焦縣域市場,順應縣域對食品安全有保證、質量有保證的高性價比產品的需求,選擇貼近老百姓日常生產生活需求、價格“接地氣”的高頻剛需消費品為重點賽道,重點提供“大大低”(大品牌、大包裝、低價格)日用剛需產品,精準的產品賽道定位,使一個個爆品倉、爆品店“開業即火爆”,充分釋放縣域消費潛力,持續拉動內需,點燃了“消費和實體經濟的融合之火”,讓人們在經濟低潮中看到了復蘇的曙光和希望。
今年3月,阿里零售通平臺關閉后,短短4個月,已有近10萬商家轉入同福云商平臺;同福“兩兄弟”倉店合一,在千城大戰中攻城拔寨,已在全國12個省50個縣(市、區)建設近百個爆品倉,每個都是“開業即爆”,單個爆品倉單日營業額均在30萬元左右;人民日報、中國日報、新浪網、河北日報等主流媒體競相報道。
同福共享平臺通過同福云商和爆品倉、爆品店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的共享體系,推動供應鏈、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務下沉,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通道,加大優質商品投放力度、豐富農村消費市場,重構縣域新商業,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經濟循環,有效加快經濟復蘇。
四是,可持續、可復制,“同福模式”全國布局再提速。同福回歸本源,堅持共享共贏理念,不僅從產品思維、用戶思維出發,更從系統思維出發,基于優化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的商業模式創新,全面聚合廠商、經銷商、終端商、消費商,推動產業鏈上各環節信息共享和全方位賦能,暢通生態循環,助力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作,實現“整合資源--構建生態--賦能實體--推動轉型”,最終達到產業上下游整體降本增效,實現“讓廠商快增長、讓經銷商大發展、讓終端店多賺錢、讓消費者更滿意”的共享共贏目標。
同福集團董事長劉山國以“六是六不是”對同福共享平臺的定位進行了解讀:平臺是一個產業數智化平臺,不是互聯網電商平臺;是重構產銷生態鏈的創新平臺,不是傳統產銷平臺;是助力縣域實體經濟發展的平臺,不是搶實體經濟飯碗的平臺;是幫助中間商轉型升級、降本增效的平臺,不是砍掉中間商的平臺;是大幅增加就業的平臺,不是造成大量失業的平臺;是共享共贏共同富裕的平臺,不是你輸我贏零和博弈的平臺。
同福共享平臺通過聯廠、拴商、粘店、鎖客的“八字方針”,實現了從短路經濟到共享經濟、從去中介化到再中介化、從互聯網與實體經濟零和博弈到利益共同體的轉變,正是其模式可觀摩、可實用、可持續、可復制的內在生命力所在。
兩年前,河北省、石家莊市兩級政府為引導推動同福集團將總部從安徽蕪湖遷回石家莊,營造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良好營商環境,石家莊市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市委一把手親自抓,成立專班,兩天時間騰空3萬多平方米的辦公區作為同福集團總部過渡期辦公地,為企業總部建設發展預留1500畝土地,讓同福回遷吃下定心丸,成為首個全國總部落戶石家莊(正定)的企業。
在新質生產力提出一周年之際,“同福千家爆品倉啟動儀式”在正定成功舉行,啟動全國標準化復制,將成為重構縣域新商業的里程碑。預計到2025年,同福將實現在全國建設開業1000家爆品倉、20萬家爆品店,覆蓋100萬家終端店,集團營業收入和GMV(平臺交易額)超1000億元的目標。
同福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山國說,過去的20年,同福在安徽繁昌縣成功打造了一個以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國家馳名商標,行業龍頭企業。同福總部遷回石家莊后,又以“農旅產業”模式打造成了全國“鄉村振興”的標桿和典范。鄉村振興的抓手和本質是產業振興,僅三年時間同福饅頭等農產品已遍布全國、供不應求,正定塔元莊同福生態產業園日參觀達三萬人次。
產業就得有創收模式和盈利模式,不是涂脂抹粉,中看不中用。實體企業出生的同福投資融智,全面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因地制宜的“數實融合”新質生產力模式,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寶貴的經驗。同福以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成為上市公司,取得巨大成功,又在農旅產業和“鄉村振興”成為全國標桿,發揮行業領跑作用的同福,結合多年的市場經驗和政策敏感加上責任和擔當。必然在踐行新質生產力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繼續起到標桿帶頭作用。同福未來5年的目標是數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重構縣域新商業,成就萬億級“中國式現代化”產業帝國。天下同福,健康中國。天下同福,共享共贏。
出席此次活動的領導與嘉賓有: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委員會副主任王世明,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國家外文局機關黨委書記、《光明日報》原副總編輯陸彩榮,著名財經專家、將軍、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高級顧問張彥,河北省政協副主席、民盟河北省委主委張福成,民盟河北省副主委、政協河北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副秘書長馮俊生,石家莊市政協副主席鄧小梅,正定縣政協主席李文然,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宋長瑞,河北省委農工部原部長、河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會顧問董經緯,河北省供銷社原主任、河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會會長張彥惠,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原廳長、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龔曉峰,石家莊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長張樹志,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于舸,中國政策網總編輯、華夏文化促進會執行會長、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執行主席、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高級顧問、北京民營經濟發展與促進會高級顧問、世界華人企業家聯合會永久名譽主席張華夏,《中國改革報》原副總編輯、《中國企業報》原總編輯、《美中時報》總編輯、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副主席張來民,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副主席張文榮,武警原警種學院軍事理論室主任、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副主席張躍林,中國建設傳媒網總編輯、《民生中國周刊》副總編輯、《百姓中國周刊》主編、金榜頭條主編、中華臺灣企業投資協會副主席、香港僑商聯合會海外顧問常魁星,新華人壽北京公司經理、中國城鄉融合發展聯盟行政助理王鳳華,同福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山國,同福集團總裁劉輝,青島貝里塑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輝,伊利集團全國渠道總監彭琦,新華網河北分公司總經理曹國廠,人民網河北分公司副總經理楊偉華,中國青年報河北記者站站長樊江濤,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信息中心主任許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主任記者王宇飛,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網新聞評論部記者馬曠,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信息中心科長梅雪,光明日報河北記者站記者陳元秋,中新社河北記者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