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歷史 > 天之水微語 > 正文

【天之水微語】春節申遺成功!值得可喜可賀

春節申遺成功!值得可喜可賀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北京時間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至此,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

申遺成功!春節,這一傳承千年的盛大節日,無疑是深深鐫刻在中國人 DNA 里的儀式感。

從古至今,春節始終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團圓、祥和、繁榮的無盡向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節日慶祝,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情感的紐帶。

春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隨著歲月的變遷,春節逐漸演變成如今豐富多彩的形式。

每到春節,無論身在何處,人們都會想盡辦法歸家團聚。年夜飯桌上,一道道精心烹制的佳肴,凝聚著家人的愛與關懷。那熱氣騰騰的餃子,象征著團圓美滿;那香甜軟糯的年糕,寓意著步步高升。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共享天倫之樂。

春節期間,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火紅的燈籠高高掛起,喜慶的春聯貼滿門窗。孩子們穿著新衣,歡天喜地地放著鞭炮,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大人們則相互拜年,送上最誠摯的祝福。

春節的意義也在不斷豐富和拓展。它不僅是家庭團聚的時刻,也是社區鄰里增進感情的契機。人們共同參與各種慶祝活動,如舞龍舞獅、廟會等,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和諧。

春節,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內涵,成為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無法割舍的情感寄托,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寶,這種刻在 DNA 里的儀式感,將永遠傳承下去,熠熠生輝。

天水人的春節年俗

春節,俗稱“過年”。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尤其以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最為隆重。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在我們天水老家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以除舊布新、迎喜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形式多樣的年俗,共同構成了傳統年俗的華美樂章,一代一代賡續傳承,匯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

臘月二十三,家家都要“送灶爺”。這一天又稱為祭灶日,民間俗稱“過小年”。據說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惡行為、節儉程度,因而給灶王爺的對聯便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關于“灶王爺”是誰?說法不一。

只要有灶房,便必請灶爺。為了隆重的祭祀,每家都買“灶糖”、烙“灶餅”(正常年份為十二個,有閏月的年份為十三個),大多數人家還要買一只大紅公雞,宰了敬獻灶爺。獻上“灶餅”“灶糖”,或宰大公雞供灶王爺享用。這一天的晚飯也很特別,每家都做“攪團”,意為糊住灶爺的“嘴”,在玉帝面前不說本家過錯。晚飯結束后,家家戶戶開始點蠟、鳴炮,到臘月三十再請回灶爺。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風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期盼。每年臘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戶戶都要選黃道吉日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

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所以也被稱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富麗堂皇。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還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好地表達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反映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版印刷術的興起,年畫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福的美好愿望。我國年畫有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各具特色的三大流派。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祈禱保佑長輩延年益壽。

據傳說,年是一個怪物,每到春節時便來擾害百姓,但“年”這個怪物怕紅色,怕爆竹的響聲。因而,人們一到過年就貼大紅對聯,掛紅紅燈籠,燃放鞭炮,其聲震天作響,驅趕怪物,隨之“年”在人們的歡慶聲中到來了。

“迎喜神”是一種最為隆重的場面。大年初一,人們吃完早飯,全村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到村頭喜神方向迎接。汽車、三輪車、摩托車、拖拉機披紅掛彩,牛、驢、騾、馬等牲畜頭上扎綁著用彩紙疊成的“繞紙”(一種紙做的花)來迎喜神。小伙子們打著鼓、敲著鈸、打著鑼,在空曠的地方,年輕人騎著大馬狂奔,馬頭上的紅彩帶隨風飄舞,掛著紅緞帶的各種車輛徐徐而行,滿載著豐收的喜悅,期盼著吉祥平安和又一年的大豐收。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方式多種多樣,有的由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福,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帖相互祝賀,由此發展出后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