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久久久久久_久久新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_日日夜夜精品视频_欧美一区二区免费

首頁 > 首頁 > 旅游 > 天小仙文創 > 正文

天小仙文創獨樹一幟 榮登中宣部《黨建》雜志!

 

天水:文旅增色 隴右名城綻華彩

 

彭雯 安東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秦嶺腳下、渭水河畔,被譽為“隴上江南”的古城天水,春風浩蕩,春潮澎湃。

  因“天河注水”傳說而得名的天水,有著5000余年的文明史、2700余年的建城史,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生態休閑旅游勝地,文化底蘊深厚、文旅資源富集。

  202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天水,考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和麥積山石窟,了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情況。他強調,甘肅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要傳承好紅色基因,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為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精神力量。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支柱產業。

  深情厚望,催人奮進。天水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錨定“文旅強市”目標,深入貫徹“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理念,以系統性思維推進文物保護工作,以培育文化旅游為首位產業,讓歷史文化遺產煥發新生,不斷繪就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活態傳承,伏羲文化生生不息

  伏羲是中華人文始祖,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天水伏羲廟,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今已逾500年,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的廟宇,也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伏羲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要將這份寶貴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好,讓祖先的智慧和創造永勵后人,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500多年來,伏羲廟歷經12次規模較大的修繕和擴建。2004年開始的第11次修繕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歷時12年,恢復了伏羲廟古建筑的歷史規制和原有格局,呈現出四進六院、層層推進的宮殿式布局。

  2023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伏羲廟啟動了第12次修繕,對先天殿、太極殿、牌坊等5座古建筑分別做了揭頂修繕。“此次修繕,我們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部分腐朽的椽子、望板以及殘損的瓦面進行了替換,這成為歷次修繕中屋面修繕規模最大的一次。”天水市博物館古建筑保護與園林部副主任王元介紹說。

  每一次修繕,都是伏羲廟生命的一次延續。第12次修繕于去年年底完成,解決了伏羲廟屋面長期存在的損傷問題和頂部坍塌的安全隱患,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古建筑的原有風貌和藝術特色,為研究伏羲文化和古代建筑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如今的天水伏羲廟,朱甍碧瓦,莊嚴肅穆,薪火傳承不息。

  眼下,距離一年一度的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天水市博物館太昊伏羲祭典保護傳承中心主任鄭文玉正忙著籌備大典各項工作。

  鄭文玉介紹說:“公祭伏羲大典于每年6月舉行,目前已成功舉辦30多屆,是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重要平臺。”

  尋根問祖、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天水作為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自古以來就有祭祀伏羲的傳統,相沿成習、延續至今。

  1988年,天水市政府正式舉辦公祭伏羲大典;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海峽兩岸同時舉辦共祭伏羲典禮。

  “‘太昊伏羲祭典’經過多年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成為全球中華兒女對人文始祖伏羲表達敬仰的主要形式,也是弘揚中華文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增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民族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民族復興偉業凝聚力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天水市博物館館長劉玉璞說。

 

2024年6月21日,2024(甲辰)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隆重舉行。高檣 丁凱攝

為國護寶,崖壁文明跨越千年

  出天水市區,向東南行進30余公里,就來到了一片石窟秘境——春日暖陽下的麥積山石窟。一撥又一撥的游客穿梭于崖閣棧道,在這座“東方雕塑陳列館”里流連忘返。

  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的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歷經10余個朝代的開鑿和修繕,現存窟龕221個、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壁畫千余平方米,為各民族文化交融、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留下珍貴印跡。2014年,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24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麥積山石窟,沿著棧道仔細察看距今1600多年的洞窟和雕塑、壁畫,同保護修復工作人員親切交流。他說,我國四大石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希望文物工作者賡續“莫高精神”,潛心為國護寶,為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更大貢獻。

  林海茫茫,山崖壁立。為保護好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的文保工作者堅守在山野之間,與寂靜洞窟為伴,不斷更新文物保護方式。

  “這是第30窟,之前存在塑像破損、壁畫空鼓和起甲等問題,去年年底我們修復了這些問題。”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保護研究室主任馬千詳細介紹起洞窟的遺存與修復情況。

  馬千和他的團隊在保護和修復石窟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守舊與創新相結合。“守舊就是使用傳統的修復工藝,創新就是采用現代設備科學分析洞窟用泥等材料的性質、成分、配比等,基于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原則,最大程度保留文物原本的面貌和原有的信息。”馬千說。

  去年以來,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聚焦文物本體保護、水害治理、生物防治等緊迫需求,加強文物保護科學基礎研究,強化科技創新在麥積山石窟的示范和應用,著力破解危巖體加固、滲水、棧道安全、大型彩塑穩定性等方面的難題,潛心為國護寶,傾力守護文化根脈。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石窟遺產中西魏、北周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現存的洞窟建筑、造像與壁畫藝術、古代文書等都是杰出的古代建筑、藝術和文獻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吸引了一大批研究者投身其中,孫曉峰就是其中之一。

  孫曉峰是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數字中心的一名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是佛教石窟考古。“我負責的麥積山石窟考古報告第二卷整理工作開始于2022年年底,涵蓋第120窟至127窟,目前主要工作已完成,正在進行部分圖片的補拍、考古測繪圖的修飾等后期整理工作。”孫曉峰說。

  麥積山石窟現存的221個窟龕并非千篇一律,有大型窟、小型窟,有摩崖窟、仿殿堂窟,大小、形制、類型等不一而足。多樣化賦予了麥積山石窟的獨特性,也增加了麥積山石窟的研究難度。

  孫曉峰案頭上這一本厚重的考古報告,正是為麥積山石窟“著史立傳”的一部分,這項浩大且重要的工程注定是場持久戰。

  “在考古報告的整理工作中,我們注重年輕人的培養,注重和外界的合作,同時注重碳十四測年、數字化、多光譜分析、AI等現代科技成果的綜合運用,這些都是為了讓麥積山石窟這一寶貴文化遺產通過研究與科技的力量永存于世、永續利用。”孫曉峰表示。

  目前,麥積山石窟考古報告前四卷的編寫工作正在全力推進。

 

麥積山石窟。丁凱攝

 文旅融合,羲皇故里活力迸發

  “這是我們以麥積山石窟中的金剛力士塑像為原型創作的毛絨玩具,這是伏羲廟和‘東方微笑’小沙彌塑像冰箱貼……”3月15日,甘肅文創非遺市集展銷活動在天水市龍城廣場拉開帷幕,甘肅天之水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安生在自己的文創攤位前不斷為游客講解商品,忙得不亦樂乎。

 

  大地灣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花牛蘋果、牛肉面、麻辣燙、蓋碗茶……放眼望去,趙安生的攤位上,文創產品琳瑯滿目,天水元素十分鮮明。

 

  “依托天水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豐富的文旅資源,我們打造了本土文創品牌‘天小仙’,目前設計研發了100多個系列600多個品種的文創產品。”趙安生表示,“借助此次活動,我們希望能推廣好文創產品,宣傳好天水文化,講好‘天水故事’。”

 

  從“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到天水花牛蘋果、麥積山“東方微笑”的走紅,去年以來,天水市文旅市場熱點不斷涌現,游客來天水旅游的熱情持續高漲,天水一度躍升為全國矚目的旅游熱門地,有力促進了文旅市場的蓬勃發展。

  天水市搶抓機遇,全力打響“千山萬水·就愛天水”文旅品牌,在資源整合優化、服務質量提升、宣傳推介營銷上持續用力,堅持將文旅產業作為拉動消費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不斷夯實文旅產業發展基礎、豐富旅游業態、提升服務能力,有效放大出圈效應,全力推動全市文旅市場長紅常旺,帶動文旅產業持續繁榮與發展。

  按照“大文化、大產業、大市場、大景區”的發展思路,天水著力打造城市文脈核心展示區,先后建成天水工業博物館、弘文博物苑等標志性場館,重點建設天水市博物館新館、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工程,積極推進武山縣水簾洞、甘谷縣大像山等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青鵑山旅游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秦州區孫集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麥積區入選文旅部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李官灣村等6個村創建為全省文旅振興樣板村。

  為助推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天水市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精心打造一系列旅游演藝精品劇目,推出《天水千古秀》《一畫開天》《夢回天水》等大型演出劇目,創排秦腔劇目《官泉人家》《謝瑤環》等。這些演藝劇目的推出,對于豐富景區文化內涵,提升旅游品質,完善天水旅游業態,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天水市將繼續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錨定航標,推動文旅要素全域化提升、業態全鏈條拓展、服務全方位配套,繼續書寫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實踐故事,全力打造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強市,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與動能。

  (作者單位:甘肅日報社)

來源:2025年第5期《黨建》雜志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紫萱
0